专家纵论新常态下的金融变革
2015-05-26 10:05:43 和讯网 在线浏览次数()
银行业发展所处环境发生变化,传统模式受到冲击,银行正在研究如何应对、如何转型,而且变革已经在路上。
银行必须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关注客户的需求,并用互联网思维对银行进行再造,并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5月23日,在主题为“新常态新金融”的201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当前所谈的新金融,不仅要有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更要有观念上的创新。讨论中,与会嘉宾表示,面对国内外复杂且快速变化的环境,货币政策与银行业发展,是当下中国金融改革的两个重大着力点。
全球货币流动性紧缩
从全球大的背景下来看,新常态时期的货币政策是危机之后全球最重要的金融话题之一。
金融专家姚余栋从全球经济新常态谈起,认为当下正处在流动性紧缩压力之下。两重压力造成这一问题。第一重压力在于私人部门提供的流动性不足。具体来看,全球经济增速较慢、去杠杆压力较大,金融监管改革新的流动监管措施,另外,全球安全资产缺乏,主要发达经济体实行量化宽松,购买了大量安全资产,导致市场可获得的安全资产不足、抵押流动性缺乏。第二重压力则在于美联储可预期内的加息,二者共同造成全球流动性紧缩。
与会嘉宾对这一国际现状的分析表示赞同,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李稻葵就认为,中国目前采取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有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在于全球流动性紧缩过程中加息的信号,如果中国的货币政策跟不上,对经济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需要适当增加供应。
复杂环境下的审慎货币政策
英国金融局原主席、新经济思维研究所理事会主席Adair LORD TURNER认为,现在中国要通过一些政策调控的工具对经济发展进行支持。他表示,过去五年当中,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去投放信贷以支持经济发展,但杠杆率同时也不断升高,为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应对有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张涛强调,当下需要一个开放的金融政策环境。经济与贸易成长得都非常快,但在金融方面,特别是在金融市场方面开放还有很大差距。他指出,与国际货币相比,人民币在各种指标上还有很多不足,所以,要在短期内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促进金融更深入地跟国际市场相融合,步伐还要加快。开放与国内体制建设是可以同步进行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另外,经济下行阶段,要细致区分各类改革,提升积极改革动力。
传统银行:挑战与应对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杨文升认为,银行业发展所处环境发生变化,传统模式受到冲击,银行正在研究如何应对、如何转型,而且变革已经在路上。在他看来,传统规模扩张模式的改变,使得经济发展动力转变,银行是否能够快速应对,还很难说。另外,利率市场化、互联网技术与思维和对传统银行的冲击,都令银行利润大幅降低。北京农商行代行长张建华表示,中小银行在人员素质、拨备、资本上面对的挑战实则更多。另外,来自资本市场、保险业、新型金融机构方面的竞争,也有可能增大银行的压力。
针对上述挑战,两位银行管理者建议,必须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关注客户的需求,用互联网思维对银行进行再造,并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杨文升强调,银行表内业务由于速度、利差与资本方面的约束,未来发展空间有可能会在表外。
新型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如果传统金融面临的是挑战,甚至是被颠覆的话,新型金融则承载着更多希望,能否倒逼金融业改革,能否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微众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敏认为,垂直化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发展,让金融需求变得和过去完全不一样,尤其是他们自身尝试用金融变现所建立和累积起来的客户与数据优势,使得银行可能成为“背后默默无闻的支持者”。
对于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问题,杨文升、张建华与顾敏都认可这类企业需要的是PE、VC等方式,无论是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还是传统银行,出于对风险的控制与本身盈利需求,都不适合在早期投放信贷。他们一致认为以银行替代风投是不合适的,不同的金融机构应当有所区别。
(刘莉)
相关阅读